
对贾幼陵《对刘书润老师所提问题的回应》的回应
1. 关于一些名词概念我不想多说了。当然不是它不重要,因为另有文章,请大家过目。只说一点,因为与我的老师有关。为了醒目,我将作者的论点放在《》内。《草原在地理学和植物学中的概念都可以包涵在植物地理学中的植物群落地理学或植被地理学中。我把这个思路与我的生态和地植物学的启蒙老师李博先生进行了讨论,他支持我的观点》。我感到莫名其妙,因为上述学科对草原一词的解释本来就是一致的,不存在包涵,也没什么要讨论的。因为植物地理学就是地理学和植物学的结合,又是它们的分支,草原一词的异议不主要在某些学科,如在农学的课本中,作为草场的草原就是能够放牧有蹄类牲畜和提供饲草料的场所,当谈到作为草场上的植被时,它就是以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建群的植被类型。草原一词的不同含意出现在不同的用途、场合和范围。《草原法》称天然草原包括草地、草山和草坡等。那么以超旱生木本植物为主的、骆驼的主要草场的荒漠就算吗?我无从知晓当初李先生是怎么说的,按李先生的性格,他不会对这个很明白,并没有什么讨论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表示支持或不支持。
2. 《学报的宗旨空话发表宏观文章,无可指责》。这里用宏观不如说评论性或综合性文章更确切。这是对的。《“中国草地学报》”还鼓励评论性文章,并免收版面费。只是没能严格审稿,对作者和学报更应负责。不过说实在的,你的文章的确不好审,太多的概念问题集中在一篇文章里,给阅读造成很大障碍。如上述你把生态和地植物、植物群落地理或植被地理学放在一起,虽没有错误,但可以说明你对这些学科的理解程度。还有荒漠可分为砾石质荒漠和沙质荒漠。可是沙质荒漠不等于沙漠,是两个概念。你把《原生荒漠(几大沙漠)不可治理,次生荒漠(几大沙地)的人为原因和可恢复性……》,一是将荒漠与沙漠、沙地相混,二是把几大沙地算为次生的、人为的,这是不确切的,过多的概念失确,掩盖了宝贵的问题,影响讨论的进行。
3. 《“草原的属于“全体草原人民所有”,一是与宪法不符……”》,我又看了我的有关文章,并未见此说。不过此说我觉得并无大错,可以再看看毛主席签发的“三五宣言”。
4. 《刘老师和主张恢复游牧的人忽略了草场的生产资料性质。全球的所有资源,包括海洋、南北极,都在争夺占有权,放任草原自由放牧是不现实的》。游牧不是到处自由放牧。在过去依部族、领地、王爷、寺庙、牧主等划分界限。虽然游牧的范围有时很大。旱灾、暴风雪来临,进入另一个社区的草场放牧,可以不被拒绝,甚至可以临时出国,但不等于没有边界。由于边界不清也发生过战争。游牧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不影响土地权属的确定。牧区草原的土地权强调集体所有,集体草场权在嘎查,牧民各户有使用权。问题出在草场不像农田,不能划分为单独的小块按户经营。应在确定草场集体权、各户使用权的基础上,牧民自愿进行草场整合,合作经营,因为任何单独的草场都是无价值的,草场的价值在于组合,借此我再次呼吁主管部门尽快发放集体草场土地权证到各个嘎查。
5. 《游牧还是定居轮牧是两种生产方式,可以比较投入和产出、比较单位面积的效益,探索既能保护草原生态又能整体提高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出路》。据国外经验,冬春放牧加补饲,比舍饲省30—40 %的劳力和资金,并提高剪毛量25—30 %。靠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打贮草比培育天然草地放牧费用高2—3倍。定居点划小区轮牧,据克旗白音查干测算,共16万亩草场,地处草甸草原地带,投资850万元,每亩合55元。按一户5000亩草场,合275000元。围栏内只能在青草期放牧,共4个月,占全年1/3。据前苏联经验,划小区围栏放牧提高效率30 %,全年则为1/9,按每15亩草场养1只羊算,5000亩养333只,1/9为37只,40 %出栏合15只。也就是说划小区轮牧可每户每年多收入15只羊的钱,还不够设备维修费的,60多年才能还清投资。只能老公家才干得起。这种划区轮牧在牧草种类单一、产量高的人工草地:草甸和全年均可利用的亚热带、热带可大大提高利用率。据前苏联试验,在天然草甸草原地带,一年只能进行3—4次放牧,典型草原地带2—3次,荒漠地带只能放牧一次。而且在漫长的枯草期,太浪费设施了。天然草场放牧,牲畜挑草吃。围栏范围小,牲畜遇到喜食的草的机率就小,因此牲畜游走的时间和距离反而比围栏外长。牧民说牲畜总在围栏内打转不吃草。因此这种从澳大利亚来的划小区轮牧不适合我国的干旱区。
1940年内蒙古草原平均放牧半径马20—30公里,牛10—15公里,羊5—8公里。集体化时马7—10公里,牛羊照旧,并经常移场。草场按户经营后,牲畜在自家有限的草场上放牧,都不超过2公里,而且基本全年不动。按户均5000亩草场算,平均放牧半径只有1公里。按户经营前几年,由于牲畜涨价,政府鼓励多养畜,草场还未退化,牲畜迅速增加,牧民也很快富起来。但好景不长,据1987年调查,达茂旗短花针茅草原距定居点平均近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和关键,上述小议仅供参考。希望引起大家关注、热烈讨论。
6. 《刘老师的文章中出现的“精神财富”、“文化产出”……以及大量的哲学理念、诗歌……则远远超出了我的知识范畴》。我们每到一个地区,首先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特别是来到我们不熟悉的草原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草原畜牧干部,应该作为必修课。而草原畜牧业的重要方面就是文化产出,生态理念。
7. 《我何曾说牧民虐待牲畜,太夸张了吧》。我是这样说的:你在文中说:“牧民杀羊常用拉断动脉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动物保护者坚决反对的。各国有关动物福利的法律要求屠宰牲畜必须麻醉。”“牲畜因饥饿而死,你将面临法律的追究,游牧文化能做到吗?”我还是第一次听说牧民虐待牲畜不人道。我只听说拉断动脉会使羊迅速死亡减少痛苦。假如真的如此,也可以和农田一样杀羊。可是把羊总圈在圈里不让吃青草就人道吗?我说的并不过火,因为在牧区生活一段时间,就可以领会牧民与牲畜的关系。
8. 《您说1967年雪灾损失是“政治影响”,我眼看牧区生产有条不紊,不象城里文化大革命》。还是把我的原文录下来:“1967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激烈地进行中,很多老牧民被关押,不能把罪过推给游牧。”你举67年的例子是为说明游牧对抗灾不利。这一段我本来没有写,听说有人把67年东乌旗雪灾做过专门调研。我当时也参加了那次抗灾。有自然和人为因素,不能把罪责推给游牧。是后来加上去的。1967年正是红卫兵全面夺权的时候。你在上一篇文章里(据说是一篇文章,由于篇幅长拆成了两篇)是这样说的:“1967年冬天遇到了大雪灾,我放的1000多只羊死了一半。瘦弱到死的羊的骨髓都是红的,瘦羊还没死的时候,我把它杀了,肉已经变味了。那时杀的羊叫灯笼肉,就是几根肋骨包一层像纸一样薄的肉皮。我把那些死羊的尸体垒成了羊圈,惨不忍睹。特别是种公羊,种公牛对雪灾的抵抗力最差,我曾经见过200多只种公羊死在一个羊盘里的惨状,圆圆的羊盘子里全是死羊的大犄角,这是一个生产队所有的种公羊!”和你刚说的:“我眼看牧区生产有条不紊”形成鲜明对比。都在一个地方,都同是一个时间,也都是一个人说的。你的羊群损失惨重,是不可抗拒的大雪灾造成的。据你的描述,羊群的膘情非常不好,即使没有雪灾,有些也很难渡过冬春,因为抓好膘保好膘是抗灾保畜的基础。这与平时的放牧管理密切相关,也是造成损失的次要原因。当然不能全赖羊倌。当时一些有经验的牧区干部,老牧民,被打成走资派,牧主、牛鬼蛇神,清理出阶级队伍。这次雪灾客观地讲,主要是不可抗拒的天灾,文化大革命也有影响,更不要赖游牧。
9. 《您说“1977年雪灾是定居不游牧造成的”。草场承包到户是80年代中期开始的,77—78年雪灾我还在旗里参加抗灾领导小组,安排和帮助牧民走场。那么大的自然灾害被说成是人祸,太政治了吧?》实际上在草场承包前,定居早就开始了。你在文章里也不是说:“我们国家经过近三十年来的牧区定居”。其实远远不止,我在文章里也说过,定居也不是完全不能走场,游牧也不是不备草料不盖好棚圈。还是把我的原文录下来:“1977年雪灾造成的损失说明游牧的过错,我觉得嫁祸给定居更合情理,因为1977年牧区已经实现了定居。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说明游牧和定居对付雪灾的利弊。可以埋怨游牧为什么不备足草料,盖好棚圈。定居的没即时走场……其实大雪灾的突然来临,有如八级地震,谁也别赖,这种极端的例子不好说明问题。”
10. 《全世界几千年前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有多少能够保留下来。》我从来没说过这话,我只是说过传承了几千年。你怎么把我的话改成了几千年前来评论呢?现在一些国家不是还在游牧吗?你不是说也曾参加过游牧吗?怎么改成几千年前了呢?
我必须中心感谢贾幼陵,提出了那么多宝贵的观点,而且关系到草原命运的关键所在。他不仅代表个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这一时期的草原政策实施,这一点是任何人都是不可替代的。我们之间的个人争论我觉得应该到此为止了。非常希望能把精力放在重要问题的研讨上。这也是我们的共同目的。感谢贾幼陵的文章,推动了我的思路,必须从正面认真考虑,如游牧与现代社会发展、市场经济、现代人生活的关系;已经按户经营多年再恢复公有公用游牧的可能性和渠道;在人口牲畜超载的情况下,游牧的可行性和方式;假如现在没有确定每户的草场使用权,牧民的权利和福利不就更没有保障了吗?等等。必须认真思考,经过热烈讨论。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1065室
电话:86-10-85195561 电子邮件: cress@cass.org.cn